便秘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困扰全球近15亿人的便秘,背后原因是澎 [复制链接]

1#
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最好 https://jbk.39.net/yiyuanzaixian/bjzkbdfyy/mbbdf_zx/emwsafw/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原创严海琳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收录于话题#DDW个

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

多数慢性便秘患者都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,表现为交感神经运动过度抑制,特别是骶反射和结肠直肠反射的缺失。

肛门直肠动力障碍与便秘是临床常见问题,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,还会影响身心健康。此外,这类患者就医率高,医疗支出增加,经济负担加重。

年5月22日,美国消化疾病周(DDW)进行了一场关于肛门直肠动力障碍与便秘相关问题的主题讲座,本次讲座回顾了慢性便秘的流行病学资料,从病理生理上认识盆底肌不协调收缩与排便障碍的关系,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与慢性便秘的关系,还阐述了肛门直肠测压方法的最新改良。

01

了解慢性便秘现状:女性为主,仍有大部分患者未接受治疗

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(CDC),开展的全国门诊医疗服务调查(NAMCS),通过使用加权抽样方法生成横断面数据,来代表美国门诊医疗护理的人口估计值。美国天普大学的学者NeilNadpara等人,通过NAMCS调查分析了美国年至年因便秘就诊的成年患者。

研究选取-年的调查年份,并分为-年、-年、-年3个研究时段。使用ICD-9代码.00检索,确定了诊断便秘的成年患者。药物代码检索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别:渗透性泻药、刺激性泻药、膨胀剂、大便软化剂和促分泌剂。

调查发现,-年间,因便秘就医的次数高达万次,每年的就医次数基本保持一致(万-万次),除了年就医次数为万次。便秘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..5岁,女性为主(68.2%)。

接诊便秘患者的胃肠专科医生比例在逐渐上升,-年为26.0%,-年为36.6%,-年为45.3%。而接诊便秘患者的初级保健医生比例在逐渐下降,-年为68.2%,-年为52.2%,-年为48.3%。大部分就诊的患者(60.9%),并没有接受便秘的治疗。

对于接受治疗的患者,渗透性泻药是首选,每年使用的比例超过25.5%。容积性泻药6.9%,刺激性泻药5.4%,大便软化剂为5.7%,促分泌剂为5.1%。近年来,促分泌剂的使用显著增加,从-年的1%,增加到-年的5%,再到-年的9%(p<0.)。此外,研究还发现胃肠专科医生比初级保健医生,更有可能开具促分泌剂(53.6%vs.33.3%,p<0.)。

研究显示,从年到年,美国因便秘就诊的人数保持在万人次/年左右,而女性和老年人更常因便秘而就诊。从年到年,便秘患者逐渐脱离初级保健医生的管理,而更多的就诊于胃肠专科医生门诊。渗透性泻药仍然是美国治疗便秘最常用的药物。关于促分泌剂,胃肠专科医生比初级保健医生更常使用,并且使用率在逐年增加。

02

认识慢性便秘患者排便障碍:结肠动力障碍、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和排便反射异常

便秘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胃肠动力疾病,其发病率可高达20%。临床常用结肠传输试验来诊断便秘,但其仅能显示结肠传输是否延缓,而不能反映肠道功能的病理生理改变。

为了更好的揭示慢性便秘的病理生理机制,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学者开展了一项前瞻性研究,共纳入14名慢性便秘患者,以及19名健康对照人群。这些便秘患者均属于罗马IV诊断标准中的慢性特发性顽固性便秘类,且符合外科干预指征。患者的年龄跨度为在6至43岁,并且均不满足排除标准:糖尿病、家族遗传性疾病、系统性疾病、心血管疾病、恶性肿瘤。通过对便秘组和健康组进行高分辨率结肠测压(HRCM),以及检测心率变异性(HRV)来评估自主神经活动。

研究发现:

1、关于结肠肛门反射,在所有健康人群中均能检测到,但是在部分(42%)慢性便秘患者中,却未能检测到正常的结肠肛门反射。

2、关于骶反射,在大部分(62%)慢性便秘患及少部分(15%)健康人群中,未能检测到骶反射。

3、关于胃结肠反射,本研究中(43%)的便秘患者,及(21%)的健康人群,均缺乏正常的胃结肠反射。

4、总的来说,大多数慢性便秘患者的肠道推进动力不足,或者根本就没有高幅推进性收缩(HAPC)。

5、使用比沙可啶导泻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性刺激测量方法。

6、从仰卧位至站立位,心率变异性(HRV)的测量,可以评估交感神经张力,从而预测动力障碍。

7、在慢性便秘患者中,交感神经活动减低,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加较常见。

综上,难治性便秘患者的病理生理机制各有不同,但是多数患者都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,表现为交感神经运动过度抑制,特别是骶反射和结肠直肠反射的缺失。

因此,远端结肠运动障碍是患者发生便秘的主要病理特征。仰卧位到站立位的心率变异性(HRV)检测试验,可预测结肠运动障碍。

03

肛门直肠测压方法最新改良: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中,改良肛管静息压最大自主收缩压

肛管直肠压力测定,是将压力测定仪置入肛管和直肠,嘱患者收缩、放松肛门或嘱患者做模拟排便动作,从而测定肛管压力变化。目前该技术主要用于便秘和排便障碍的诊断,还可根据肛门直肠测压结果,制度个体化生物反馈方案,评估生物反馈疗效。

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,但由于设备配置、操作流程,以及分析方法的差异,目前肛门直肠测压法尚无统一标准,操作次数、操作时间、压力值的分析各有所不同。为了探索最佳的检测方法,梅奥医学中心开展了队列研究,共纳入健康、排便障碍,以及大便失禁的三组女性,分别对其进行肛门直肠测压。

在静息压测量过程中,通过比较20s、60s、s三组检测时间下,肛门静息压的测量结果,最终发现20s以上的检测时间足以准确测量肛管静息压。此外,在最大自主收缩压

测量过程中,研究发现健康组和大便失禁组,在不同的测量操作过程中,压力值和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别,也就是说在这些人群中,进行一次最大自主收缩压测量操作即有效。最后,在不同缩榨压检测时间5s、10s、15s、20s中,研究发现10s是区分健康组与大便失禁组的最佳检测时间窗。

总的来说,肛门直肠动力障碍与便秘问题,近年来日益突出,慢性便秘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,肛门直肠测压技术作为其中重要的检测方法,目前尚无统一标准,有待进一步探索。

专家简介

易智慧

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,医学博士

医院学会(CRHA)神经胃肠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

四川省医学会第八届消化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

西部精神医学会青年委员

中华消化心身联盟四川省委员会常委

中国医学教育PBL案例库委员会委员

年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,一直从事内科及消化专科临床、教学及科研工作。参与及承担了四川省科技厅支撑项目、四川省应用基础项目、成都市科技局及四川大学青年基金项目。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,参编专著及教材9部。对消化专科常见病、疑难病和危重病的诊断及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。目前研究方向为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及消化心身疾病。

本文首发: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

本文审核:易智慧教授

本文作者:严海琳

原标题:《困扰全球近15亿人的便秘,背后原因是?》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